密室逃脫作為一種實景互動游戲,各種不同劇情和場景設計,具有極強的趣味性與挑戰性,可以給玩家帶來感官上的刺激,被當下年輕人追捧。
7月17日,廣西南寧王女士12歲的兒子響響(化名),和同學到商場去玩密室逃脫游戲,回家后不停地念叨著“游戲太恐怖了”“以后不敢玩了”。她見兒子不對勁,便將兒子送往附近的醫院。前往醫院路上,響響陷入昏迷。經過醫生診斷,確定孩子為受驚嚇過度,需要在醫院接受4天的治療。
王女士稱,她事后了解到,游戲剛開始響響就想退出了,但怕同學笑話就硬著頭皮體驗下去。該游戲時長約3個小時,到游戲結束時,響響已經被嚇得全身無力,臉色發白。王女士表示,出院后孩子只要一聽到鬼神,就會露出懼色。
探訪11家密室逃脫
僅1家張貼健康安全提示告示
這種游戲適合所有人群玩嗎?帶著疑問記者走訪了位于西安小寨附近的11家密室逃脫店鋪。在11家店鋪中記者只看到了金莎國際中的“迷谷屋密室”張貼了包含“禁止參與”在內的“玩家公約”。
其他10家店鋪中都沒有見到健康安全提示告示。當記者咨詢相關安全提示后,部分店家展示了“免責條款”,這是玩家交款后進入游戲區前必須簽訂的免責條款,內容包括:身患抑郁癥,幽閉恐懼癥,孕婦,心臟病,高血壓等疾病及出現其他不適癥狀的顧客禁止進入游戲,如強行進入發生任何不良反應,后果自負等。在免責條款中記者也沒有找到明確的年齡界限。
被問及年齡限制時
11家店員的回答都十分模糊
在記者探店的過程中,問及12歲的孩子能否參玩時,各家店員的回答都十分模糊,大多會說:“家長陪同就可以,孩子膽子大就行,太小的孩子我們不建議玩。”
在記者探訪一家密室逃脫店鋪時,聽到前臺店員的對講機傳出:“我腿受傷了,要出來貼個創可貼。”不一會兒,一個七八歲的男孩大汗淋漓地跑出來,到休息區貼了創可貼后,又迅速返回游戲區,就在開門的一瞬間里面傳來的都是孩子們的喊叫聲。這個男孩的家長就在休息區等待,并沒有一同進入。
當未成年人參與這種密室逃脫游戲時,究竟是否需要大人陪同?在這樣封閉的空間內,成年人進入后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恐懼感,那會不會對未成年人的心理造成創傷呢?
害怕和恐懼有一定自我保護功能
西安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中心羅園園主任表示,對于密室逃脫這類含有恐怖、血腥元素的游戲,未成年人需要謹慎參與。一旦感到過度害怕和恐懼,聽從自己的內心,通過自助或是尋求專業幫助來應對。
羅園園介紹,害怕和恐懼是人類的一種情緒、感受,其實是有一定自我保護功能的,比如說害怕可以幫助我們讓自己警覺起來,一個是提高自己的應對,一個是可以讓自己采取合適的方式脫離害怕和恐懼的空間或氛圍。
每個孩子對于恐懼的情景或是刺激識別是不一樣的。有些孩子面對“嚇人”的場景感覺還可以,但有些孩子已經是非常恐懼了,那么一定要聽到自己情緒傳達的信號,選擇合適的應對方式。
如果是家長陪同,家長需要關注孩子的感受,如果發現孩子已經是非常恐懼和害怕了,不要再一味模式化地鼓勵孩子堅持下去,或者克服一下,可以選擇帶孩子離開。如果家長沒有陪同,事后如果孩子呈現這樣一種不舒適感的話,要多陪伴孩子,幫助孩子適當應對,比如傾聽、陪伴、轉移注意力等,自助無法解決也可以尋求專業幫助。
建議制定年齡分級規則
減少安全漏洞
羅園園建議,像密室逃脫這類游戲,希望發展的越來越規范,這樣才能對未成年人做到更好的保護。據了解,有些機構可能會對年齡做一個限制,比如哪幾類題材劇情適合什么樣的年齡段,這樣對于未成年來說,就有一個識別判斷,參與游戲前能讓孩子大體了解自己能夠去挑戰哪一種恐懼等級。
同時,無論是成年人還是未成年人,在參與密室逃脫這類游戲前商家一定要給參與者一個健康提醒,一旦有心臟病史、驚覺病史、相關軀體性疾病等不可參與;個人本身對黑暗或血腥類的非常恐懼、害怕的人群不建議參與。
一位密室逃脫的忠實玩家姚同學說,由于密室內燈光昏暗,如果發生火災、地震等情況,在密室中的玩家并不容易逃生,所以在游戲前商家更應該講清楚逃生路線及發生危險時的應急預案。 華商報記者 吳潔 實習記者 劉宣妤 馬彬焱
相關鏈接
孩子“受驚嚇”
處理不當會留下心理陰影
未成年人缺少人生經歷,對自我、對世界的認識都不成熟,也沒有足夠的辨別能力。有的未成年人在玩了恐怖游戲,感官受到刺激,就會把游戲里的經歷當成真實的,因而產生后續的心理問題。
如果孩子受驚嚇了怎么辦?心理醫生黃玲介紹,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帶孩子脫離刺激環境,多陪伴他們,安撫他們的情緒,給予足夠的安全感,幫助他們擺脫虛假想法的影響。在此期間,家長要照顧好孩子的情緒,不能用這件事去“逗”他們,因為這并不是能拿來開玩笑的事。
此外,家長要注意觀察孩子的情緒。如果一個月后,那些恐怖的畫面、聲音等還時不時闖入孩子的腦海,影響孩子的睡眠或是正常的學習生活,那么家長就要帶孩子去看心理醫生,以免造成更大的影響。
實際上,“受驚嚇”對孩子來說,是成長當中的挫折,家長需要重視,處理得當可以提高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,處理不當則會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。
心理學專家韋海花表示,家長應該告訴孩子,如果玩游戲感到害怕想退出,就要大膽地提出來,“害怕并不是一件可恥的事,相反,不能真實地表達內心的感受,就會造成傷害”。 綜合
本站轉載內容均已標明出處,為分享傳播之用,非商業用途。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。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