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夏的漢中,碧空如洗,景美如畫。
歷史長河流過文化名城,珍貴文物映照古今文明。漢人老家、歷史文化名城、熱門旅游城市、秦嶺四寶齊聚地……越來越多的標簽,將漢中這座兼具文化厚度和產業活力的城市具象化。
近年來,漢中市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,聚焦建設國內知名旅游目的地和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目標,不斷探索創新文物保護活化和利用的新手段、新路徑,將歷史文化資源轉換為城市核心競爭力,以文塑旅、以旅彰文,文旅深度融合,非遺特色產業大放異彩,古老技藝煥發出新活力。
創新? 博物館里一座城
維天有漢,鑒亦有光。
漢江從這里發源,漢王朝自此發祥。漢中,“秦之咽喉”“蜀之門戶”,劉邦在此起兵逐鹿中原,諸葛亮屯兵地、北伐曹魏,張騫從這里開啟“鑿空”之旅……數千年來,無數名人古跡匯集于此。
想了解一座城的歷史,首選是博物館。初夏時節,走進漢中市博物館,古樹遒勁挺拔、庭院古樸典雅。館內珍貴文物不勝枚舉,非遺展品琳瑯滿目,厚重悠久的“漢風古韻”撲面而來。
2023年7月29日,習近平總書記在漢中市博物館考察時指出,要發揮好博物館保護、傳承、研究、展示人類文明的重要作用,守護好中華文脈,并讓文物活起來,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力。
如何讓漢中的優質文化資源“活”起來、“火”起來,讓更多人因文物背后的故事而愛上這座城,獲得更好的文化體驗,為漢中文物保護、活化和發展帶來新的考驗。
今年“五一”假期,熱鬧的游客齊聚漢中市博物館,只為體驗一次立體化、沉浸式《漢風古韻·大美漢中》裸眼3D視頻。
“視頻從4個方向8個維度展示漢中兩漢三國文化、自然生態、特色民俗等精彩內容,在科技力量的‘加持’下,仿佛置身千年歷史長河之中。”第三次來博物館參觀的大學生游客孫佳樂表示,參與性、互動性兼具的裸眼情景演繹形式讓人耳目一新,透過博物館游客就了解了這座城。
為了讓更多人對博物館里的文物和歷史有更直觀的感受,越來越多的博物館將目光投向文創產品。
“這么俏皮可愛的Q版張騫還是頭一次看到!”從西安來城固張騫紀念館參觀的王女士,驚喜地看著印有卡通版張騫形象的筆記本、帆布包、手機殼。
張騫紀念館文創部工作人員鄭佳介紹,該館2022年就開始結合西漢文化歷史打造張騫IP形象。目前,一個個俏皮可愛、望之可親的張騫IP形象被印在各類文創產品上,走向了大江南北。
近年來,為了讓文物“活”起來、文化“火”起來,漢中市不斷創新展覽展示方式,豐富展陳內容,建成投用全景數字化項目,策劃推出云展覽、云課堂、云講解等活動,讓博物館成為集遺址保護、文物收藏、保管研究、展示教育、文化旅游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高科技、智能化博物館,文物資源和文化遺產蘊含的創新創造基因被不斷激活,也吸引越來越多游客前來探尋中華文脈。
融合? 文化帶火城市煙火氣
激活文化,帶火旅游,收獲人氣。
5月4日,位于漢江漢中城區段的天漢濕地公園內月季盛開,花香四溢,各地游客在舒適的步道間漫步。漢江天漢大橋水域舉辦的“心隨帆動·相約漢中”帆船展示、濱江茶展會等活動,也吸引了不少游客觀賞、品鑒。
“在抖音上刷到很多關于漢江帆船展示活動的視頻,生活在內陸城市,還從來沒有見過帆船呢,所以趁著假期帶著家人來漢中看了帆船表演,欣賞了相聲,品嘗了漢中仙毫,體驗感非常不錯。”來自安康的游客趙先生說道。
為進一步推動文商旅深度融合,天漢長街旅游港于今年“五一”假期正式開放。依托街區酒店、美食、休閑、旅游購物等豐富文旅業態,對漢中市各旅游景區、旅行社、旅游產品、旅游文創進行了展覽和推介,邀請多家商戶在此進行茶展、茶會、茶秀展演,市民、游客可以免費品鑒。
“興漢勝境最近活動很豐富,穿著漢服有一種穿越的感覺,走在古香古色的建筑群中非常‘出片’,一天游玩下來體驗感非常好。”在漢中上大學的梁爽表示。
人間四月芳菲盡,五月芬芳迎夏來。走進興漢勝境漢文化博覽園,錯落有致的仿古建筑群盡顯漢風漢韻,沿街而設的古風集市熱鬧非凡,吸引了眾多游客。不少游客換上古裝,漫步在古街古巷中,打卡拍照、記錄留念。
近日,來漢中旅游的上海游客王妍,一出高鐵站就體驗到當地花式“寵粉”的高規格迎賓待遇。“劉邦”“張良”“張騫”“蔡倫”、漢調桄桄、朱鹮、熊貓等眾多漢中文旅IP集體迎賓。
“被抖音上漢中文旅推薦的短視頻‘種草’,所以開啟了這場說走就走的漢中之旅。”游玩過后,王妍表示不虛此行。
從舞蹈《出師表》空降大唐不夜城到文旅IP前往熱門旅游城市巡演,越來越多代表漢中的文化符號被全世界知道。以文化賦能旅游體驗,用文化豐富旅游業態,一邊乘勢揚勢,一邊守正創新,不斷擴大漢中對外影響力、知名度。
近年來,漢中市大力實施文旅業態創新升級工程,在培育旅游消費新業態上下功夫,以拉動文旅消費為目標,圍繞“吃、住、行、游、購、娛”,精心打造漢中文旅品牌,深入挖掘文旅消費潛力。同時,不斷深化“旅游+”“+旅游”多產業融合發展,培育新業態、新產品、新模式和服務方式,延伸產業鏈,打造更多吸睛點、消費點,全力推動文旅深度融合發展,為全市文旅經濟加油賦能。
傳承? 老技藝激活新動力
“漢中藤編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久負盛名,要發展壯大特色產業,更好帶動群眾增收致富。”習近平總書記在漢中考察時,盛贊漢中藤編,并鼓勵這里的群眾大力發展特色產業。
今年3月,“漢中藤編”區域公用品牌正式發布,知名度隨之進一步打開。陜西良順匠心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凌凱介紹說,2023年僅電商銷售平臺銷售額就達4500萬元,其中出口銷售額突破500萬元,越來越多的國內外知名大品牌開始與他們合作。
“這幾天我們正在為國內近十個知名企業加班加點趕制端午節禮。”陳凌凱表示,近兩年不少新能源汽車品牌、國潮飲品、時尚服飾以及潮流文化娛樂品牌主動與他們開啟合作,訂購各類伴手禮、積分禮品以及各種節日禮盒。
走進寧強縣羌州繡娘文化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,繡娘們正專注創作。絲線交錯間,一幅幅極富羌族文化特色的繡品漸漸展現。小到車掛香囊、耳環飾品,大到中式刺繡禮服,羌繡作品已經適應各類市場需求,古老的羌族技藝不斷煥發出新活力。
去年3月底,寧強羌繡非遺文化產業園1期主體竣工,建成羌繡工學院、羌繡創意人才工作室、新羌繡品研發實驗室,主要為羌繡創意人才提供研發、生產、經營場地與技術支持。該項目可吸納婦女進廠就業30余人,居家靈活就業110余人,年產值達2000萬元。
一根根藤條,一雙雙巧手,創造了無數精美的藤編作品,也“編織”出漢中人民的幸福生活。一條條絲線,一根根繡針,不僅“繡”出了千年的文化,也“繡”出漢中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。
近年來,漢中市找準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,以漢中藤編、寧強羌繡等為代表的非遺項目,積極探索“非遺傳承人+工坊+農戶庭院+合作社+電商”的發展新模式,將“小技藝”做成“大產業”,代代相傳的非遺“老手藝”,在這里成為群眾敲開致富門的“金鑰匙”,也讓群眾在家門口收獲了滿滿的幸福感。
本站轉載內容均已標明出處,為分享傳播之用,非商業用途。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。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