漢中市作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
以及南水北調中線工程
引漢濟渭工程
最主要的水源涵養區
生態環境保護關系著國家和
全省的生態環境大局
近年來,市委、市政府深入貫徹“兩山”理念,牢記秦嶺生態保護“國之大者”,扛牢“一泓清水永續北上”的政治責任,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、綠色循環高質量發展之路。
牢記“國之大者”堅持生態優先、綠色循環發展筑牢生態文明之基
“十三五”以來,我市先后制定環保工作文件37個,啟動實施了漢江流域污染防治三年行動計劃,出臺了《漢中市環境保護督察巡查方案》,督促縣區切實履行好環保工作“黨政同責”“一把手負責”“一崗雙責”。清理取締和整改“散亂污”企業515戶,淘汰落后產能285萬噸左右,實施生態移民搬遷19865戶69803人,拆改燃煤鍋爐1053臺,年消減煤炭使用量4.29萬噸,淘汰黃標車4萬輛,秸稈禁燒率達95%以上,漢江、嘉陵江出境斷面水質穩定保持Ⅱ類標準,全市空氣優良天數常年保持在330天以上,森林覆蓋率提高至63.8%。
全力扛牢生態環保之責。大力實施青山、藍天、碧水、凈土四大行動,扎實開展大氣污染“冬病夏治”“5+1”治水等專項行動,持續整治秦巴區域“五亂”問題。特別是,堅決整治秦嶺區域118座小水電站,確保如期拆除、退出、整改到位;關閉各類礦山315個,39個涉保護區采礦、探礦權通過分類處置全部退出,544個礦山開采點位基本治理到位、恢復面積736公頃;37個沿漢江重點鎮38個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成通水,城市污水處理率達96.9%,全市水環境質量持續保持優良。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,嚴控高耗能、高排放項目,加快淘汰落后產能,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系統治理,成功創建為國家森林城市、國家園林城市、省級環保模范城市和省級生態文明城市。
傾力打造最嚴環保執法區。編制大氣環境質量限期達標規劃、水資源保護利用規劃,并剛性執行。加快智慧環保建設,依托在線監控、衛星遙感、無人機等科技手段,實現全領域、全時段、全過程自動化監測。嚴格實行排污許可管理,依法嚴厲打擊各類環境污染違法行為,堅決守護美麗家園。
大力發展綠色循環經濟。堅持以科技創新驅動產業全面綠色轉型,加快打造裝備制造、現代材料、綠色食品3個千億級產業集群,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,構建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的產業體系,先行開展碳達峰、碳中和實踐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實踐,做好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這篇大文章。
深入踐行“兩山論” 聚焦高質量發展 建設區域生態經濟中心
構建“三中心兩高地一樞紐”六維支撐體系。即建設區域生態經濟中心,就是踐行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理念,全力建設碳達峰碳中和先行示范區、優質生態產品供給基地、綠色制造業示范基地、區域數字經濟發展高地,打造生態經濟的漢中樣板,協同構建區域生態經濟體系,形成秦巴地區生態經濟增長極;建設區域研學科創中心,就是以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為引領,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,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,促進產業鏈、創新鏈兩鏈融合,建立研學科創大基地、大平臺,形成輻射陜甘川渝毗鄰地區的教育中心、科創中心、雙創人才基地,培育區域中心城市動力引擎;建設區域金融服務中心,就是做強金融平臺,創新金融模式,做大金融規模,優化金融生態,提升區域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和水平。建設國際人文交流高地,就是充分挖掘漢中文化、旅游、研學、康養、體育等方面的優勢,形成國際漢文化交流中心、全域旅游示范市、綠色康養之都、體育休閑運動之域;建設區域內外開放高地,就是以建設內陸地區對外開放先行區為抓手,主動對接關中平原城市群、成渝雙城經濟圈、長江經濟帶等經濟區,全面融入“一帶一路”, 助力區域發展合作共贏。建設區域綜合交通樞紐,就是以交通與旅游融合發展為導向,以大通道帶動大物流、大物流開拓大市場、大市場催生大商圈,加快形成立體化交通樞紐、陜南交通旅游山水畫卷、區域物流集散中心和商貿中心。
堅持生態立市 實體經濟興市 綠色制造業強市
緊緊圍繞裝備制造、現代材料、綠色食品、生物醫藥、綠色能源、科技創新六大重點產業鏈補短板、鍛長板,建立重點產業鏈“鏈長制”,促進產業結構綠色轉型,構建低碳循環經濟體系。去年申報陜南綠色循環發展項目66個,總投資近56.5億元。加快園區循環化改造,持續開展“散亂污”企業治理整頓,積極落實節能環保措施,大力推行農產品“三品一標”認證。著力發展環境友好型生態旅游業,新創建龍頭山等5家生態旅游景區,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創建率先通過省級技術評估,創建各級綠色學校142所、市級生態鎮村63個、綠色文明單位22家,培樹綠色家庭典型36戶,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。
注重規劃管理,加快建設高品質宜居之城。全市將“高科技、大生態、厚文化、國際范”有機結合,構建城市動力結構,改造傳統產業、發展未來產業、培育高端品牌,實現騰籠換鳥、提質增效。深化“三生融合”發展,構建現代公園城市形態,打造人城景業高度和諧的生態之城。塑造城市精神內核,堅持以文化人、文旅融合,打響“漢水之源·漢人老家”城市名片。提升城市功能品位,增強現代氣息,建設智慧城市,打造宜居之地、魅力之城、時尚之都。
推進全域大花園建設。堅持處理好城鎮與鄉村的關系,著力打造公園城市,推進城市“凈水、增綠、置景”計劃,加快城市慢行系統、地下綜合管廊等建設步伐,抓好入城路口景觀改造、天漢大道綜合整治和綠色生態網絡建設,把中心城區建設成為公園城市樣板。著力建設活力集鎮,每個鎮辦要建立環衛中心,探索采取市場化的方式運營,著力解決“臟亂差”問題。著力繪就美麗鄉村,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動,推進“十鎮創優、百村示范、千村整治”,高質量建設“四好”農村路,加強數字鄉村和農村文化陣地建設;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,推動資金、技術、人才等要素下鄉,促進農業強、農村美、農民富。
牢記囑托砥礪奮進,乘風破浪譜寫新篇。我市不僅擁有綠色發展的底氣、更有綠色崛起的路徑,漢天藍、秦巴綠、漢水清成為跨越發展的永恒堅守。未來,我市將繼續認真踐行“兩山”理念,堅守生態優先、綠色循環發展定位,當好生態衛士,護好綠水青山,讓秦嶺巴山美景永駐、青山常在、綠水長流,將漢中打造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、百姓擁有高品質生活的生態宜居之都。
本站轉載內容均已標明出處,為分享傳播之用,非商業用途。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。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