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35歲高齡的熊貓“奶奶”雪雪,偶爾一場“吃播”互聯網上圈粉無數;成年大熊貓佳佳、正仔、秦韻過著邊吃邊睡的幸福生活,抽空還要“思考貓生”……隨著近期大熊貓在互聯網上熱度再攀高峰,漢中的大熊貓也不斷給大家帶來驚喜。
記者從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站獲悉,我市現有大熊貓164只(自然保護區141只,自然保護區外23只),大熊貓棲息地2114.67平方千米,分布范圍從上世紀90年代初的佛坪、洋縣2縣,逐步擴大至留壩、城固、寧強5縣。近日,記者走進作為全國首例棕色大熊貓發現地的佛坪縣,探訪被學術界譽為“野生大熊貓最有希望生存和繁衍下去的地方”。
偶遇大熊貓最多的地方
陜西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,大熊貓宣傳影像資料的最佳拍攝地。由于佛坪保護區保護時間早,大熊貓密度大,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更容易發現并拍攝。20多年來,中央電視臺、BBC、NHK等拍攝到了許多精彩、震撼人心的畫面。
談起偶遇經歷,佛坪本地人都笑稱大熊貓是他們的“鄰居”。“馬不驚、狗沒叫,動物們經常見熊貓,習慣了。”岳壩鎮大古坪村村民宋建才說,隨著天氣漸暖,大熊貓尋找嫩竹常來村莊“串門子”。
陜西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何祥博工作25年間,也和野外的秦嶺大熊貓有過300余次邂逅。他見過大熊貓在野外的怡然自得——或靠在樹上品味鮮嫩竹筍、或安靜趴在石頭上眺望遠方;也見過大熊貓情到深處的雙向奔赴——公熊貓樹下癡癡守望9夜10天,母熊貓為情所動主動下樹與其熱情“相擁”。
記者在陜西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了解到,1974年全國第一次大熊貓野外調查研究數據顯示,秦嶺大熊貓有109只;到2015年全國第四次大熊貓野外調查研究時,秦嶺大熊貓已達347只。而佛坪保護區292.40平方公里的區域內,生活著67只大熊貓,核心區和緩沖區每1.5平方公里就分布著一只野生大熊貓,是我國野生大熊貓種群密度最高的地區,是大熊貓成功就地保護的希望所在。
以美貌出圈的秦嶺大熊貓
在秦嶺大熊貓佛坪救護繁育研究基地,記者見到了生活在這里的四只大熊貓正仔、佳佳、雪雪、秦韻。或一刻不停品嘗鮮美竹筍、或蒙臉躺平呼呼大睡,“貓生走向巔峰”的它們并不知道,因美貌他們已在互聯網上火出圈。
基地主任劉小斌介紹,秦嶺大熊貓是被科學家公認的獨立的遺傳群體,據最新研究表明,大熊貓指名亞種和秦嶺亞種隔絕達30萬年。秦嶺大熊貓腦袋圓、五官扁平,因其“頭圓嘴短,長得更像貓”,秦嶺大熊貓也被稱為“國寶中的美人”。
生活在佛坪的秦嶺大熊貓不僅有黑白體色,還有世界獨一無二的棕白體色。迄今為止,棕色大熊貓僅見于秦嶺。自1985年在佛坪大古坪村發現世界上第一只棕色大熊貓“丹丹”以來,科學記載的棕色大熊貓共有10只,均為在秦嶺被發現,其中6只在佛坪被發現。
“全民守護”共建野外大熊貓溫馨家園
“大熊貓與佛坪的緣分,可謂‘天作之合’。仔細看佛坪保護區輪廓,就像一只坐臥秦嶺腹地的大熊貓。”在陜西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,工作人員冀曉麗告訴記者,為更好守護大熊貓野外家園,管理局下設4個保護站、8個監測點,設立了局、站兩級林長,實行網格化管理;建立了資源保護、生態文化宣傳、生態系統研究等3個小分隊;建立了大熊貓易感傳染病防控體系;設立了3個野生動物救護站;建成了秦嶺大熊貓佛坪救護繁育研究基地;設置巡護線路50條,安裝紅外相機120余部。值得一提的是,目前有86只視頻監控“千里眼”,與日常巡護監測、稽查巡護、拉網式大清山交替進行守衛保護區。
在陜西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涼風埡保護站,記者見到了這些“千里眼”。涼風埡保護站站長曹李華介紹,通過設在管理局的終端,可實時發現“山上發生了什么”,目前監測系統尚未全部建成,當完全投入使用后,可達到實時傳輸和識別重點保護物種。
“每年‘清山’,我們最遠要徒步兩天到鰲山地區。保護區面積大,保護站的巡護力量有限,當地村民是我們的最強助力。以前人們靠山吃山,現在靠山養山。村民主動參與巡護、清山行動中,發現大熊貓也會主動報備。不管是數字化還是全民守護,所有人都在盡己所能共建野外大熊貓溫馨家園。”曹李華說。
記者手記:
走進佛坪,走近大熊貓保護工作者、村民記者發現,被譽為“野生大熊貓最有希望生存和繁衍下去的地方”背后,有著佛坪人40多年的無私奉獻。過年過節、紅白喜事不放鞭炮,堅決杜絕“三高”企業和產能過剩項目落戶建設,多個投資總額過億的項目被“拒之門外”,累計關停企業20多家,其中還有產品出口國外的規上企業——佛坪人為野生大熊貓種群營造了繁衍生息的生態家園,也為秦嶺生態環境保護事業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。
本站轉載內容均已標明出處,為分享傳播之用,非商業用途。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。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。